人類五百年經濟學史——轉載3
發(fā)布時間:2021-03-11       來源:廣州宇脈電子 點擊率:2705

1981年,美國新制度經濟學家發(fā)表《經濟史中的結構與變遷》一書,提出“路徑依賴”概念,路徑依賴”類似于物理學中的慣性,事物一旦進入某一路徑,就可能對這種路徑產生依賴。這是因為,經濟生活與物理世界一樣,存在著報酬遞增和自我強化的機制。這種機制使人們一旦選擇走上某一路徑,就會在以后的發(fā)展中得到不斷的自我強化。真實經濟周期理論否定了把經濟分為長期與短期的說法,

1982年,基德蘭德和普雷斯科特提出《計量經濟學》發(fā)表《建造時間和總量》波動"論文提出“真實經濟周期”理論,任務經濟波動主要是由一些對經濟持續(xù)的實際沖擊引起的。實際沖擊包括大規(guī)模的隨機技術進步或生產率的波動,這種波動引起相對價格波動,從而引起產出和就業(yè)的周期性波動。

1985年,美國哈佛大學經濟學家曼昆在《經濟學季刊》上的論文《小的菜單成本與大的經濟周期:一個壟斷的宏觀經濟模型》,提出菜單成本的概念,菜單成本是指餐廳的菜單得花錢印刷,印好了就不會天天換,菜單成本指調整價格時所花費的成本,它包括:研究和確定新價格的成本、重新編印價目表的成本、通知銷售點更換價格標簽的成本等。菜單成本論又叫成本的價格調整論。菜單成本的存在阻礙了廠商調整價格,使得名義價格水平有了粘性。價格粘性是新凱恩斯理論的基石貨幣非中性一般被認為是由于價格粘性導致的。如果價格完全彈性,新凱恩斯理論預測貨幣政策瘵沒有效果。

1985年,塞勒提出“輸者贏者效應”即投資者對表現(xiàn)較差的投資組合過分悲觀,而對表現(xiàn)較好的投資組合過分樂觀,導致股價受投資者情緒及歷史表現(xiàn)的影響,進而價格偏離價值。

1986年,美國新凱恩斯派經濟學家羅默在世界頂級經濟學期刊《政治經濟學雜志》上發(fā)表了《規(guī)模報酬遞增與長期增長》,將經濟增長理論升級為“內生增長”理論,羅默則是因其將知識及技術變革引入經濟增長,認為知識是一種公共品,一個人使用知識,并不妨礙別人使用知識,具有產生強大的正外部性,從而導致規(guī)模報酬遞增的出現(xiàn)。一旦有了規(guī)模報酬遞增,持續(xù)的增長也就成為了可能。

1986年,美國經濟學家哈特首次提出不完全契約理論,將企業(yè)看作是一個不完全契約,其中可以在事前契約中明確規(guī)定的權力稱為特定權利,而無法規(guī)定的其它權利稱為剩余權利或剩余控制權。雙方先在事前簽訂一個初始契約,并投入專用性資產,然后等自然狀態(tài)的不確定性出現(xiàn)之后再進行談判。在再談判時,當出現(xiàn)與初始契約沒有規(guī)定的情況時,擁有剩余控制權的一方將負責做出決策。剩余控制權通常是財產權的所有者擁有的。

1991年,法國經濟學家米歇爾·阿爾貝爾《資本主義反對資本主義》著作中,將萊茵流域的西歐國家,主要是德國(還有瑞士、挪威、瑞典等國)所奉行的市場經濟模式,稱為萊茵資本主義模式。與英美模式相比,歐洲的萊茵模式具有深厚的社會基礎和悠久的歷史與文化傳統(tǒng),強調社會保障體系的建立,利用稅收和福利政策來實現(xiàn)社會的和諧和公正。

1992年,日本學者小澤輝智提出動態(tài)比較優(yōu)勢理論,動態(tài)比較優(yōu)勢理論是指比較優(yōu)勢可以通過專業(yè)化學習、投資創(chuàng)新及經驗積累等后天因素人為地創(chuàng)造出來,強調的是規(guī)模報酬遞增、不完全競爭、技術創(chuàng)新和經驗積累的理論。

1993年,美國新凱恩斯經濟學家泰勒發(fā)表《實踐中的相機抉擇和政策規(guī)則》總結出“泰勒規(guī)則”。泰勒規(guī)則主張用利率手段達成通脹目標,利率根據(jù)通脹率和產出變化調整。當產出缺口為正(負)和通脹缺口超過(低于)目標值時,應提高(降低)名義利率。

1994年 青木昌彥提出內部人控制的問題,指現(xiàn)代企業(yè)中的所有權與經營權相分離的前提下形成的,由于所有者與經營者利益的不一致,由此導致了經營者控制公司,即"內部人控制"的現(xiàn)象。

2000年,希勒提出過度反應理論,該理論認為,投資者并非完全的“理性人,他們在其投資活動中會受到認識及情緒等因素影響,加強其投資心理與行為,使其投資活動程度超過理性投資程度,從而導致市場的過度反應。過度反應理論解釋了在資本市場上,一些投資標的的價格與其內在價值長期存在較大差異的情況投資者對于受損失的股票會變得越來越悲觀,而對于獲利的股票會變得越來越樂觀,他們對于利好消息和利空消息都會表現(xiàn)出過度反應。

2004年,美國《連線》主編克里斯.安德森在一篇文章中首次提出了"長尾理論",指出商品銷售呈現(xiàn)出長尾形狀,冷門商品的需求不會降到零點,但以前長尾商品,對于大多數(shù)企業(yè)不僅沒有什么意義,反而容易使其走上破產的歧途,網絡時代興起后,何以前看似需求極低的產品,只要有賣,都會有人買。這些需求和銷量不高的產品所占據(jù)的共同市場份額,可以和主流產品的市場份額相當,甚至更大。

2004年,美聯(lián)儲經濟學家伯南克曾經發(fā)表了題為《大緩和》的演說,提出大緩時代的概念,后來用來指1986年至2007年間長達近20年戰(zhàn)后持續(xù)時間最長的黃金20年高增長、低波動、低通脹的經濟時期。

2006年,中國學者高連奎發(fā)表《平衡經濟學原理》,提出平衡經濟學,平衡經濟學中的平衡是指高供給難度產品與低供給難度產品的平衡,由于供給難度的不同,兩者很難實現(xiàn)平衡增長,所以會發(fā)生經濟危機,經濟危機主要表現(xiàn)為低供給難度產品的過剩,只要加大高供給難度產品的供給,就可以治愈經濟危機,讓經濟保持平衡。平衡經濟學認為高供給難度產品是一直短缺的,人為促進高供給難度產品的供給,可以促進經濟發(fā)展,也可以同時帶動低供給難度產品的增長。平衡經濟學提出了經濟增長的“新三駕馬車”理論,即經濟增長取決于“社會總體生產效率”、“社會總體交易效率”和“社會總體產品豐富程度”三者的提高。

2006年,美國投資家納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出版《黑天鵝》一書,從此誕生“黑天鵝事件”一詞,非常難以預測,且不尋常的事件,通常會引起市場連鎖負面反應甚至顛覆,黑天鵝事件強調的是不確定的風險。

2008年,美聯(lián)儲首次公布將購買機構債和MBS,標志著量化寬松政策的開始。量化指的是擴大一定數(shù)量的貨幣發(fā)行,寬松就是減少銀行儲備必須注資的壓力是指中央銀行在實行零利率或近似零利率政策后,通過購買國債等中長期債券,增加基礎貨幣供給,向市場注入大量流動性資金的干預方式。

2008年,臺灣學者辜朝明提出了“資產負債表衰退”理論,指出當全國性的資產價格泡沫破滅后,大量的私人部門(企業(yè)和家庭)資產負債表都會隨之處于資不抵債的狀況,此時私人部門由追求利益最大化,轉變成追求債務最小化——企業(yè)會把收入的大部分用于還債,而不會用于再投資,當所有企業(yè)都按照這種辦法實行時就形成了資產負債表衰退。這時不管央行怎么降低利率,注入流動性都無法成功,貨幣政策失效。全國只有采用財政政策刺激才見效。直到微觀主體的資產負債表修復正常,經濟運行才恢復到正常狀態(tài)。資產負債變理論解釋了量化寬松的失敗,認同凱恩斯經濟學的財政投資理論。

2009年,中國學者高連奎提出“生存經濟學”低生存成本社會的概念,一個國家越發(fā)達,生存成本越高,民眾不幸福主要是由于生存成本的提高,要想民眾幸福就應該不斷降低民眾的生存成本或不斷提高民眾的收入,民眾的幸福指數(shù)為收入與生產成本之比,經濟發(fā)展會帶來收入與生產成本的雙重波動,當兩者之比擴大時,幸福感增強,兩者之比縮小時,幸福感下降。收入的提高與勞動生產率的改善有關,而生存成本的提高則與新產品的出現(xiàn)有關,兩者都是經濟發(fā)展的產物,要想提高民眾的幸福指數(shù)一方面要通過機制設計降低民眾的生存成本,另一方面也要千萬百計提高勞動生產率,提高民眾的收入。

2010年,美國總統(tǒng)奧巴馬采納了“沃爾克法則”。沃克爾法則最初由美國白宮顧問保羅·沃克爾提出,內容就是要求吸收存款的銀行必須剝離各自的衍生品業(yè)務。該條款不僅引來了華爾街銀行家的抵制,還遭到了政府官員的批評,不過民主黨領導人最終讓這些條款得以保留。

<p style="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 padding: 0px; max-width: 100%; clea

聯(lián)系方式

總 機:020-87572500
電 話:400-1898-020
電 話:18520500709
官 網:www.bjbaoshida.com
地 址:廣州增城區(qū)中城智慧園B1棟辦公樓

掃一掃
了解更多

掃一掃
聯(lián)系我們

? 2021 版權所有 廣州宇脈電子科技有限公司粵ICP備14029556號